自20世紀50年代起,有機放射碘造影劑(iodinated contrast agents,ICAs)已成為現代醫學史上最常用的藥物之一,舉凡當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如核磁共振攝影,亦稱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血管、泌尿道攝影等,若缺少它,則這些檢查利器就不存在了。每年全世界使用顯影劑約7500百萬劑,然對於一般民眾來說顯影劑並非平日常態用藥,只應用於醫院檢查室中,因此,病人或家屬可能對其使用上應注意及配合的事項並無多加著墨,然根據一份綜整全國藥物不良反應中心通報系統關於顯影劑引起不良反應之案件結果發現,自2002年3月至2010年4月期間,案件數累計有2475件,病患年齡,主要分佈於50-59歲,其次為40-49歲,佔總通報量的55%。不良反應的症狀以過敏為主,如局部皮疹、全身蕁麻疹、胸悶及呼吸困難居多,另外,還有65件是顯影劑引起腎臟損傷案例。其中這些案件有21例不幸死亡,86例危及生命。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顯影劑造成藥物不良反應的成因及危險因子,可避免或減低顯影劑所造成傷害。
顯影劑
顯影劑是使組織間的對比影像更清楚的一種化學藥劑,包括色度造影劑(colorimetric contrast agents) 和螢光造影劑,但迄今用得最成功及廣泛的是放射碘造影劑(ICAs)。放射碘造影劑經靜脈注入,隨著全身血液循環至檢查部位,依組織的血管狀態及組織對顯影劑的吸收,於影像處呈現不同亮度,最後經腎絲球過濾由尿液排出體外。臨床上顯影劑的使用可提高醫學影像的敏感度和精準度,可有效區別正常和異常的生理狀態。所有ICAs 具有相似的官能基─三碘化苯環(tri-iodinated benzene ring),而碘在X射線衰減(attenuation) 扮演關鍵性的作用。ICAs 基本上分為四個主要類別﹕離子化單體(ionic monomer)、離子化二聚體(ionic dimer)、非離子化單體(nonionic monomer)、非離子化二聚體(nonionic dimer),相關特質如表一。不同ICAs,在性質、用途及毒性上都有個體上的差異。例如,帶電荷的離子物質易破壞細胞膜的電位(electrical potential),使其毒性增加,此外,離子性單體對於X射線衰減能力最弱,需要高濃度投與,相較於血液,其滲透壓值約1500-2000 mOsm/L,也因此,離子型單體也被歸為高滲透壓劑,低滲透壓劑包括離子化二聚體和分離子化單體,滲透壓範圍一般介於290-860 mOsm/L間。分離子化二聚體通常與血液呈等滲透壓狀態,滲透壓為290 mOsm/L。
(待續)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