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會留下剩餘碎骨,可資再運用於骨癌、骨肉癌的病患使用,讓長期遭受癌細胞侵蝕、破壞的骨頭,能得到填充、支撐的救治與幫助。但是,舊式骨碎片在移植手術時,主治醫師須花較多的時間來處理骨頭,恐遭到感染。目前已經有海綿骨碎片」,使得進行異體骨頭移植能更安心!
臺北榮總骨科部研發出第一代海綿骨碎片,避免術中感染風險。(圖片提供/臺北榮總醫院)
臺北榮總骨科部骨骼肌肉腫瘤治療及研究中心陳威明主任表示,手術後留下的碎骨由於所需骨片大小不一,醫師需在術中整修至適合形狀,除手術時間延長,病患長時間暴露,增加感染風險。
第一代海綿骨碎片 避免術中感染風險
臺北榮總醫院與生技集團產學合作,研發出5-10mm大小第一代海綿骨碎片,分成2.5cc、5cc、10cc、20cc及30cc等5種規格方便手術醫師選擇符合病人需求的規格,術中解凍後打開包裝可立即使用,使用更方便,大幅縮短手術的時間,有效避免術中感染風險,更減少醫療資源的消耗。
第一代海綿骨碎片適用於填補因粉碎性骨折、人工關節鬆脫與骨溶解、骨髓炎與骨腫瘤等疾病造成骨缺損。1位37歲罹患軟骨黏液樣纖維瘤女士,為臺北榮總首位使用第一代海綿骨碎片的病患,患者於103年9月3日術後,至今恢復良好。
無菌性海綿骨碎片 保障使用安全性
為了增加第一代海綿骨碎片安全性,團隊研發出的清洗程序,可有效清除捐贈者的血水及油脂高達80%以上;包裝的部分則是根據規格做定量的包裝;而最終滅菌及品管(QC)檢測的執行,是為了確保每一包第一代海綿骨碎片的無菌性,以保障病人使用上的安全性。
異體骨頭的捐贈跟移植是一個延續愛的生命!臺北榮總骨頭組織庫比照國外組織庫的規格跟標準,提供國人更安全、更高品質的異體骨頭供移植使用,並有效提昇國內「移植用人體組織的品質與衛生層次」。
國外類似的骨頭組織產品相對昂貴,健保不給付,病人負擔重。既然國內有此捐贈的來源,建議應該發展出完善的制度,一方面提高品質,另一方面降低成本,使國內病患既能享有品質,又能減輕其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