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臺灣中藥典2013年版記載:「枳實功能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魏晉南北朝以前枳實來源為枸橘,宋代以後枳實與枳殼則以芸香科柑橘屬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為主,以酸橙的自落幼果為枳實,未成熟果實為枳殼。沈括云:「六朝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宋代《本草衍義》記載:「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詳而緩。」。《本草圖經》:「枳如橘而小,高亦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九月、十月採,陰乾。七月、八月採者為實;九月、十月採者為殼。今醫家多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殼;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狀,須陳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說明了來自同一植物的果實,療效因採收期不同,其藥名亦有所區別。
二、基源
1. 枳實
枳實為芸香科(Rutaceae)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之乾燥幼果。夏季五~六月收集自落的幼果,除去雜質,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晒乾或低溫乾燥。枳實味苦、酸,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肋淡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2. 枳殼
枳殼為芸香科(Rutaceae)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約七月果皮尚綠時採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晒乾或低溫乾燥。枳殼味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功效為理氣寬中、行滯消積。主治胸隔痞滿、脅肋脹痛、脘腹脹痛、下痢後重、脫肛。
(待續)
參考資料
1. 中華中藥典編修委員會。臺灣中藥典。行政院衛生署,2013:177。
2. 蔡炎璋。枳實與其混淆藥材之鑑別及品質評估。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資源學系碩士論文,2013。
3. Wang MJ, Hou YC, Tsai SY , et al. Effects of Coadministrations of Unripe Fruits and Ripe Peels of Citrus aurantium on Cyclosporine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 2007;15(3):265-70
4. 趙宇、謝培山、盧平華等。枳實、枳殼、青皮和陳皮等藥材中辛弗林含量側定研究。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6;8(4): 64-67。
5. 王青、袁丹。不同產地枳實與枳殼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測定。黑龍江醫藥,2008;21(3):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