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特別虛弱基因肇致類風濕性關節炎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陳敬哲、鍾佩芳
   日期:12月30日
 
   

 

 

 

美國哈佛大學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具有特別虛弱基因,是導致疾病關鍵,研究學者相信,基因醫學開發標靶藥物,能治癒這棘手疾病,改善患者終生苦痛,相同結果同時證明,血癌患者具有相同基因,也許能成為檢測預防方法,但進入臨床治療階段,仍需要時間持續探究。

 

研究團隊判讀三萬名患者病史,同時比對正常人基因,發現一種特殊的基因缺陷,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但目前的治療藥物,都沒有針對基因治療,絕大多數都是抑制自體免疫能力,未來可能只需要單一藥物,就可以避免疾病持續惡化,或使用基因檢測技術,分析病發機率,避免不必要苦痛。

 

研究學者羅伯特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開啟新契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病發後只能夠依靠藥物,降低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避免骨骼受到免疫細胞異常攻擊,但仍有機率導致不良於行,新藥物可以大幅增加藥物效果,甚至還可以治癒疾病,還可以開發出基因檢測,研判罹患疾病機率。

 

基因檢測不僅使用於此,更能用於癌症治療與篩檢,羅伯特補充,研究中已經找到特殊藥物,可以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治療效果,不但如此,標靶藥物同時給予糖尿病、阿茲海默症、心血管疾病新方向,未來能夠透過藥物,能夠徹底治癒慢性病,不過還需要研究時間。

 

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會因為關節紅腫而前往民俗療法或中醫診所推拿,往往治療好幾次仍無明顯的見效,甚至認為吃止痛消炎藥就可以讓症狀緩解,反而延誤就醫,前往醫院檢查後才發現竟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因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前往接受民俗療法或中醫診所推拿,而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使關節產生不可逆的損傷。民間常認為痠痛可求助民俗療法或針灸,但對類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這些迷思更可能提高病情惡化機率。北醫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以為只要不痛,就代表疾病獲得控制,於是中斷治療甚至減藥,反讓疾病惡化。因為對疾病不瞭解以為吃止痛消炎藥就可以讓症狀緩解,延誤就醫時間。

 

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盛行率約為0.4%-1%,約有十萬人患病;尤其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女性,約為男性的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主因為自體免疫發生障礙,讓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病況通常為局部關節僵硬疼痛之症狀,初期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關節變形與殘障,嚴重影響生活作息。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若沒有受到良好控制,不僅會造成關節發炎腫痛,還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影響行動,因此治療目標以緩解疼痛、維持關節機能為主。且因疾病成因複雜,每位患者病況穩定狀況不一,患者不應自行中斷治療或減藥,避免提高發炎風險而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