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民眾擔心吃太多「壞油」提高中風機率。奧克蘭理工大學中風與應用神經科學中心主任佛洛瑞‧菲肯表示,中年、年輕人中風比例日益增加,但中風原因不只一種,除了血壓問題、糖尿病、血管破裂、阻塞、發炎,還有外力,先天疾病,飲食不是唯一因素,然而減少或避免變質油的攝取還是對心血管健康有助益。
佛洛瑞‧菲肯主任則表示,年輕型的中風個案近年大幅增加。目前已有約三成的中風發生在二十至六十四歲之間,比例較二十多年前增長四分之一。營養師徐裴莉指出,飲食只是中風眾多原因的一個面向。
八成五的中風屬於缺血性中風,其餘多為出血性,整體來說中風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這個趨勢已經很難遏制,預計二十年後,六十四歲以前罹患中風且失能者的人數恐再翻倍。除了飲食,抽菸、吸食毒品也是誘發中風的危險因子。
除天氣轉涼外,大吃大喝,過量高油脂及高膽固醇食物,加上懶得運動,的確容易造成膽固醇、血脂肪上升,導致血管阻塞、硬化,手腳會有輕微麻痺、呼吸不順、胸悶,甚至胸痛症狀。
血壓過高加速腦動脈硬化,無論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高血壓都是最常見的原因。高血壓患者中風機率為常人的七倍。
醫師形容,人類血管如同水管,只要用久、老舊時,雜質便容易堆積,等到小血塊阻礙部分血管中的血液至腦部時,就稱為腦血栓;而腦栓塞則指整個管面遭阻塞,腦部呈現較大範圍的堵塞或壞死。
醫師進一步指出,腦血栓、腦栓塞都屬於缺血性中風,與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性中風發生機轉有差異,但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後遺症。中風病患主要症狀包括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嘴歪眼斜、無法言語、大小便失禁等,腦中風復發率高,常造成肢體、語言和認知上的問題。
醫師表示,無論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發病急性期皆需由神經外科或神經內科緊急處置。事前透過篩檢可判斷血管、動脈是否存在些微阻塞,如能及早發現,及早照護,可降低引發腦中風的機率。
民眾不需要因為擔心中風而不吃油。天然、健康油脂食物中理想的能量來源,每一公克的油脂可產生九大卡的熱量,而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卻只能提供四大卡的熱量。油脂是人體必需脂肪酸的來源,人體無法自行合成脂肪酸。脂肪酸卻是人類生命正常運作所需;油脂也是脂溶性維生素(A與E等)的運送者,可以幫助這些維生素發揮作用;油脂具保護內臟器官與調節體溫的功效。長時間不吃油脂,嚴重干擾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影響生殖器官功能與神經系統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