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其中一種常見血癌疾病,約佔白血病總患者15%。現時全港約有400至500名CML患者,每年最少有40至50宗新症。公立醫院將陸續使用最新指引,控制CML患者的病情,建議於療程首3個月內未能達標的患者,即轉用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取代現時通常於18個月後才轉藥,令患者更快獲得適切治療。
若舊藥反應佳仍可用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教授鄺沃林教授表示,CML症狀不明顯,現時此症的一線治療,主要採用傳統標靶藥物「伊馬替尼」,以控制患者病情,減低惡化機會。惟臨床約有三至四成的患者,未能成功透過伊馬替尼控制病情,令疾病有機會惡化,甚至急性發作,危及性命。
他表示,為有效監控CML患者病情,定期檢測十分重要,過往通常會於患者用藥後18個月,檢測其血內的癌細胞數量(體內變異基因的表達水平),如數字能下降至治療前的0.1%(重要份子反應MMR),即代表患者對藥物的反應理想,可持續透過傳統藥物控制病情。
可是,經多年臨床經驗證實,患者若無法於18個月內達到此指標,他們的整體存活率會相應較低,而不少國際臨床研究已證實,其實只需3個月,已能清楚知道患者對治療的反應,因此與其要以第18個月的數據作參考,不如提前至患者接受治療3個月後,若體內變異基因表達水平仍未降至標準,醫生即可考慮為患者轉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如「尼洛替尼」治療,讓患者毋須久等。第二代藥物比傳統藥物每月貴約4,000元。
瑪麗醫院允率先採用
他指出,於上周六召開的血液科醫學會議,本港業界已初步同意採納此項新檢測標準,瑪麗醫院會率先採用,預計此準則將逐步應用於本港CML患者的治療,更有效地監控患者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