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顯示,接受某些藥物治療的憂鬱症患者,可能最多有1/5的人病況會比服用安慰劑的患者差。
研究結果刊登在「一般精神病學彙刊」(Archivesof General Psychiatry)。研究主要作者葛爾桂瓦(Ralitza Gueorguieva)表示,這篇研究凸顯快速辨識病患藥物反應的重要性。葛桂瓦任職耶魯大學健康學院。
研究者彙整的7份研究中,將病患隨機分成3種用藥情形:服用美國禮來製藥廠(Eli Lilly)的「千憂解」(Cymbalta)、其他抗憂鬱藥物,或無藥性藥片。實驗為期兩個月,參與患者為重度憂鬱症病患,約2500人。
服用安慰劑病患偏向通報其憂鬱症狀逐漸出現些微改善。但服用千憂解或是其他抗憂鬱藥物的病患出現兩種情形:多數人症狀較快速穩定改善,但也有為數可觀的患者情況完全沒有改善。
研究人員發現,病患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頭幾個月可分為兩種族群:逐漸變好的「有反應者」,以及症狀沒改善,反而可能受副作用所苦的「無反應者」。
不管是服用哪1種抗憂鬱藥物,約4/5成患者都是「有反應者」。對千憂解來說,約有84%的患者有改善情形,但有16%病情毫無起色。
若與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有反應者」憂鬱症狀改善幅度較大。但對「無反應者」來說,病情反而比安慰劑患者還嚴重。
研究憂鬱症治療的布朗(C. Hendricks Brown)表示:「如果能找出哪些患者對特定藥物是潛在有反應者…對這個領域來說會是相當大的優勢。」布朗任職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米勒醫學院(MillerSchool of Medicine),他並未參與這份研究。中央社(翻譯) |